行業調查
近年來, "有機大米"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超市、農貿市場、網上商城里,高價格、精美包裝幾乎成為它們統一的標志。一方面,高于普通大米數倍甚至數十倍的行價,驅動著無數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鉚足勁兒種植有機稻米;另一方面,在收獲的季節里,過低的產量和難討好的市場讓這些生產者的心情"像霧像風又像雨".如何讓有機稻米有前景更有"錢"景,成了業界的追尋目標 .
探索多樣種養模式
有機大米在栽培過程中,不能使用化肥、農藥和生長調節劑,所以跟普通大米比起來,有機大米的產量要低得多。省農業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機稻的平均產量僅有常規稻的40%-50%.
興化市釣魚鎮釣魚村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德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該鎮有機稻共有200畝,每斤有機大米地頭價8-10元,畝均效益約4000-4500元。實際利潤***多每畝1700元,碰上市場行情不好,只能賺個零頭。"產量太低,成本太高。說句實話,單純靠種植有機稻,一年忙到頭也賺不了什么錢。"李德建說。不斷增長的土地流轉費、人工費和建設配套設施費,這些成本里的"大頭"都在壓縮著有機大米的利潤空間。
為此,從湖熟的"稻鴨共作"到泗洪的"稻蟹共作",從普遍的"稻魚共作"到還在試驗階段的"稻蛙共作",全省各地的有機大米種植戶們紛紛探索出多種種養模式,這些"第二產業"掛著"有機"的頭銜,往往能帶給種植大戶們滿意的經濟效益。一位不愿告知姓名的種植戶說,有時候,有機大米市場不景氣,這些收入至少能讓種植戶們虧得"不那么厲害".興化市海南鎮蟹田大米合作社理事長唐永德坦率地告訴記者:"去年大米價格不行,稻田蟹和有機大米加在一起也賺了60萬元。"
適度種植 延伸產業鏈
老唐口中的"米價不行"有多種原因,盲目擴張種植是造成米價下跌的***直接原因。
"目前,人們對于有機大米的認知度不高,市場的需求也就那么多。要么轉變人們的消費觀念,要么延伸產業鏈,不然米價下跌不僅是必然,還是常態。"南京遠望富硒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項目經理王維說。
富硒有機大米是遠望的拳頭產品,區別于普通有機大米,富硒有機大米經省級權威機構檢測,有機硒含量達150微克/公斤,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但該公司并沒有盲目擴張,"2013年,我們銷售額2.4億元,富硒大米的銷售額僅占10%,另外的90%主要還是來自富硒保健農產品銷售。"王維說。
依托富硒大米的生產,該公司實現了以肥料供應為主的產業鏈上游和以富硒產品深加工及分銷為主的產業鏈下游的雙向聯接和拓展,形成了相對完備的富硒保健農產品產業鏈。
此外,該公司還于2011年投資4億元,啟動建設集富硒農產品生產加工、展示、觀光、旅游為一體的都市型、旅游觀光型的"遠望富硒農業產業園",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這個產業園將實現年產值20億元以上,預計給公司帶來每年2億元的利潤。"
找準定位 尋市場"錢"景
"去年,我們的有機大米進駐了北京某家超市,我在貨架旁邊整整觀察了******,發現購買我們產品的幾乎都是30-40歲的白領階層和50歲以上的老年人?;厝ブ?,我們就針對這類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做了調整,將原來的大包裝分成了1公斤、2公斤、5公斤的小包裝。"句容某有機大米銷售商王維告訴記者,新包裝上市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普通消費者也開始購買小包裝的有機大米"嘗鮮".
東??h去年引種的4800畝多功能低水溶性蛋白特種功能稻,經精細加工配比后,特別能夠適應糖尿病、腎病等特殊人群的食用需求。首批250萬斤功能米一經投放市場,即被搶購一空,市場銷售價格達到每斤近20元,農民畝均效益超出常規稻700元以上。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很多小型有機大米企業抱怨線下銷售渠道被大型米企壟斷,"低價賣都賣不出去".那么,這些小型有機大米企業的春天又在哪里呢?
南京市江寧區上峰鎮翠峰路1號的湯山翠谷現代農業示范園總經理陳沁濱介紹說,該園區將推出名為"農場新鮮直送"的網上購糧菜服務,把有機大米的銷售 從線下走向線上,從地頭價變為訂單價,這未嘗不是打破"優質難優價"怪圈的新契機。
評論加載中...
|